汪正平关于创意与创新的讲座
于2013-01-06参加了汪正平教授的讲座。讲座的通知是这样的:
【主 讲 人】 汪正平
美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工学院院长
“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
【讲座主题】 创新与创意
【讲座地点】 八号楼学术报告厅
【讲座时间】 2013年1月6日(周日晚)19:00-21:00
或徜徉于专业书籍之中,或奔波于实验室之间——过着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的你,是否还有一丝寻求创意与创新的冲动?苦苦挣扎在枯燥理论中的你,是否想过要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注入一丝创新的活力?有着这样想法的你,是否还苦苦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创意与工作结合?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你光临第184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聆听汪正平教授为你讲解科教方面的创新之法。
汪正平教授,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MNAE),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FIEEE)。他于1977年加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并于1992年获选为该实验室的院士。1992-1993年间担任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电子组件封装和生产技术学会会长。汪教授还担任过美国乔治亚理工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Charles Smithgall Institute 讲座教授。2010年初,汪教授任香港中文大学工学院院长。汪教授的学术成就蜚声国际,其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电子材料、电子、光子及微机电器件封装及互连材料、界面结合、纳米功能材料合成和特性等,他的研究为半导体封装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汪教授曾获众多国际奖誉,包括多项由IEEE 颁授的殊荣(如电子组件封装和生产技术领域奖、David Feldman卓越贡献奖、Third Millennium Medal以及EAB 教育奖)。汪教授著作等身,发表专业论文一千余篇,共被引用近三千次,研究成果丰硕,现持有五十多项美国专利。
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方法,而创意是创新的源泉。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代,如何将创意、创新与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问题。欢迎光临第184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了解汪正平教授如何看待科研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意与创新!
读研以来,凡是学校里有讲座,都会放弃其他的事情优先听讲座。不过有的讲座或者跟自己的知识领域偏离较大,还没听懂就结束了;有的讲座本身就又臭又长,讲到最后让人失望失落;有的讲座,虽然听了之后半懂不懂,但是却可以持续不断的影响一个人。
这次讲座的感想分享如下:(以下并不能代表汪教授本人的观点)
1.创新与创意的区别。创意是静态的,创新却是动态的。创意是指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却能够想到他人未曾想到的;而创新是看到他人虽然看到但是没有注意到的。创新强调过程,而创意存在于一个人的脑袋里。
2.对已知事物的确信是阻碍创新的最大敌人:“The difficulty lies not so much in developing new ideas as in escaping from old ones.”……John Maynard Keynes(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发现新的创意而在于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
3.平时多问几个Whatif,那么就可以多诞生出来很多创意。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存在很多的科学道理。如果能够放开自己的思维,多想几个WhatIf,多想一些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那么创意就会诞生,创意诞生出来的创新就可能会持续不断的为人类所服务。
4.“T”模型。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要具备T型的知识储备。T中的横线表明这个人一定是博览群书,竖线表明这个人一定需要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
5.很多影响整个人类的科学发现,其实都是基于一些最基本的科学道理。汪教授的很多科学成果,其实基本原理都是最简单的。
整场讲座中,最精彩的是,汪教授在PPT中放了一张图,图上有一只鸟。在讲座的过程中图一直都在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图片的存在。直到汪教授按下next,将图片隐藏,然后问大家“刚才的图片上有几只鸟”的时候,大家纷纷表示没看到。汪教授说,看到一只鸟的同学举手,场下没人举手;看到两只鸟的举手,场下只有两位同学举手;看到三只鸟的举手,场下又没有人举手。 然后汪教授说,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于是又把这幅图片回放了一秒钟,继续刚才的举手。汪教授此时问,看到一只鸟的同学举手,场下只有一位同学举手;看到两只鸟的举手,场下一半的人举了手;看到三只鸟的同学举手,场下另一半的人举了手。
最后,汪教授说,下面公布答案。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这个互动,大家充分的体会到了,认真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了,我也是属于那个第二次才看到有两只鸟的错误的阵营里。其实图里面只有一只鸟。
最后的最后,上两张图:
上图:勇爷踊跃提问
上图:讲座结束之后的现场
《汪正平关于创意与创新的讲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