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R 2021全球智能驾驶峰会圆桌会议速记
今天参加了GAIR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的“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峰会”的圆桌会议部分。会议邀请了自动驾驶行业的多位大佬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我做的会议内容速记。
会议参与人:
- 周绍军[本次活动主持人] ,东方富海合伙人、深圳市富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副总经理
- 王超 ,主线科技技术合伙人、前瞻院院长
- 刘国清 ,MINIEYE创始人、CEO
- 詹培勋 ,一清创新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
- 刘念邱 ,元戎启行合伙人、副总裁
- 邱纯潮 ,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
- 柯柱良 ,零念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Q:自动驾驶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推测出现的场景的爆发先后顺序?
王超:从简单到复杂的场景。封闭到开放。可控到高自由度。干线到城区。在接下来3-5年过渡期之后会迎来无人化的爆发点。
Q:做码头场景是不是比较容易切入?
王超:技术上也是一方面,还有一点是港口没有太多的法规限制。
刘国清:L2跟L3是不一样的。从未来赚钱的角度讲,我们认为赚钱最多的不是AVP/HPA之类的这种吸引眼球的高端技术。在未来2-3年更多的是L1/L2,预计会渗透率会达到50%。L2++甚至L3这一块,从商用车角度去算账的话,更容易算清楚,所以更容易落地一些。自动驾驶要为我们的客户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具有这种属性的一些应用会优先得到落地的机会。
詹培勋:为什么选择码头也是因为技术选择的过程。最开始在码头的重卡经常出现一些误差,人力在码头是最不可控的因素。已经有了最早的磁钉的无人化方案。目前的是激光雷达、传感器方案,在广州港已经比较成熟。码头先爆发主要是因为结构化非常适合做无人驾驶。低速早于高速,园区、结构化的更早爆发。除了码头之外矿山可能排在第二。路面结构会因为矿山卡车而发生改变,所以会难一些。矿山技术上难,但还是能爆发是因为痛点够痛。我们也不知道哪个点会100%爆发,所以做多方面的布局。智加、图森是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在干线中已经获得了还不错的认可,但不可能只做干线。
刘念邱:Robotaxi被一些人质疑。2018年的时候有了demo,2019年末、2020年的时候头部玩家就已经开始示范运营。政策也在稳步跟进。2020年下半年到今年,全国很多城市发放了示范运营牌照。总结起来就是政府的支持。目前福田区全域可以叫到元戎启行的车。接下来就是成本的降低与可靠性的验证。行业会继续按照1年的step去发展。3-5年就会看到不少的城市有Robotaxi的商用。Robotruck政府管理跟Robotaxi是一样的,所以发展路径差别不大。truck主要应用场景是夜间所以可能更快可以起量。速腾这样的公司让Lidar的成本降低。百度最开始48w甚至100w的传感器成本,现在已经成本变得很低。2024年可能是硬件高等级驾驶上量的时间。
邱纯潮:成立的时候刚好是陆地大航海时代的时候。自动驾驶分为3部分:1. 完全自动驾驶的机器人(分为3种:特种应用机器人,如叉车、酒店的服务类型的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有些在C端也很难见得到,在电商里面已经在跑了,已经商业化了;低速物流车,我们可以看到阿里的小毛驴1天送300w订单,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Robotaxi/Robotruck,最开始大家希望先把车队跑出来,希望把安全员摘掉,现在已经开始一些商业化尝试去摘安全员,大家开始积累更多数据)2. 高级辅助驾驶(商用车+乘用车,今年也被称为固态激光雷达的元年,今年有固态雷达DV/PV/SOP了;商用货车,挚途、赢彻也有一些努力)。3. 车路协同的应用(跟云端、路端的对接,但不能马上说哪一年就到)
柯柱良:很多时候对落地的时间估计过于乐观。2017年的时候在德国大众参加Kick-off-meeting关于自动驾驶平台,有个集团的2023年自动驾驶规划,当时觉得可以达到L4。现在看来估计过于乐观。从封闭/低速场景到高速/开放场景会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是安全性的挑战。在开放的场景中存在很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corner case。识别率、抖动、域控的时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系统可能会越过边界。我们做了十几年的域控+中间件的通信,参与了全球第一个奥迪的zFAS的量产,对痛点深有体会。零念构建了一个车规的中间件通信,从系统上消除不确定性,构建了一个高确定性的系统。调度/TSN做了很多工作,加上错误/超时的识别,增加了系统的确定性。在错误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识别错误这些错误,达到一个安全状态。
Q:目前自动驾驶赛道里面很多博士、很多人都带着很强大的光环。但最终的还是要进入车企、进入供应链。跟传统车企合作的过程中,车企是怎么看这种高科技公司、博士、专家的?
柯柱良:你刚才提到了汽车的灵魂(自动驾驶),车企怎么跟供应链上的公司达成共识。目前我们看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全套自研(硬件+平台+算法+中间件)类似特斯拉。另外一种是合作的模式,车企到最后会变成一个系统设计商与集成商,具有垂直整合能力。激光雷达传感器+平台软件+底软+算法进行垂直整合,这也是灵魂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像EUV的光刻机,10w+元器件,大部分都是采购的。不能因为零件都是采购的就说ASML没有灵魂。车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更健康的道路。
Q:传统车企都很强势,初创公司怎么办?
柯柱良:我们提供的是中间件,帮助公司把各种东西整合+粘合在一起。
邱纯潮:速腾是做雷达的,目前车企都还很依赖我们,车企大概率不会自研激光雷达。我们很难听一个车企说“我的自动驾驶很强因为雷达是自研的”。只有一个例外,Waymo的激光雷达是自研的,不讲究性价比,只看性能。但他们真正大规模量产的时候就要考虑价格问题了。跟车厂打交道太难了。“过五关”——1. 通过研发认可(符合Spec要求,设计逻辑正确,不愿意换产品所以选择的时候就很慎重,跟质量打交道审厂之类的非常严格,)2. 财务关 3. 项目关(不会出现供不上的情况)。总结起来:不涉及灵魂所以总体还是合作关系;很难。
刘念邱:相比其他公司合作没有那么多。自己眼中的车厂跟其他人眼中的可能不一样。我们对车企进行了分类。对于新势力,更多的是往智能化走,合作起来就会更谨慎一些。对于传统车企,擅长造车,但技术上还在追赶。自己专注于把核心技术做好,没有追求后装Robotaxi的车队一定要做到多少。希望能跟比较好的车企建立合作。从产业发展说,车企是有驱动力的,当大家都想着急于推出产品的时候,强强联合是比较好的方案。
Q:你们目前布局应该都是后装吧?
刘念邱:已经开始做前装了。
詹培勋:一是做方案,二是做平台。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找到好的地盘的供应商。深圳煜禾森、上海亿喀、北京毫末都有底盘供应。一开始就跟供应商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沟通。但在做解决方案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比如清扫车, 有点像Tier1跟车企的沟通。一清的愿景是无处不达,向传统的供应商们学习。合作中希望自己更多平台化,参与低速的无人驾驶联盟,跟同行一起把无人驾驶做大做强。
Q:国清,MINIEYE应该是前装商用车定点最多的公司了吧,你来谈谈?
刘国清:我估计是被传统车企按在地上摩擦最多的。已经做了100个案子,服务了40个车企。落地的时候拼的已经不是拼长坂,拼的是短板。跟VC打交道的时候,展示的是自己的长坂,给客户的时候,客户看到的是短板。当然了技术是一票否决。当把产品做到一个车型,尤其是主力车型的时候,一票否决的部门有很多。像供应链。一旦停线车厂给供应商的罚款是按照分钟计费。质量,在大规模交付的时候如何保证很低的故障率。每个月10k的时候可能就暴露不出来,出到50k的时候才会暴露。汽车行业的生意有一点非常糟心就是资金的使用效率。3个月/6个月帐期,大的OEM的帐期话语权更大,做10个亿的生意兜里就要有六七个亿的现金。跟主机厂打牌的时候,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玩什么,很难掀桌子。虽然我们打交道的时候很难,但一开始认为不合理的要求,随着我们慢慢的深入,最后能看出来他们的这些要求是有一些合理性的。想要在主机厂服务好客户的时候,需要做成三好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短板给补起来。
王超:商用车虽然量不够多,但也有很多合作。目前L3以下,OEM在跟Tier们合作比较多。在L4,OEM还是在跟Tier1共同探索的阶段。在功能定义、场景仍然有很多不清晰的。在交付的时候,很早的时候是有标准的流程。以前也有很多东西比如转向机也是外采。后面L4的合作也类似。各自在相应的领域体现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份额。
Q:现在整个自动驾驶市场,几年前做Robotaxi的现在在做物流、做辅助驾驶的在做运营,做方案的嫌弃传感器不好开始自己做。这种跨行业的布局,你们认为是行业的内卷还是行业的进步?
王超:目前怎么做的更好,大家都没有定论。很多时候因为看不清所以才布局。很多时候发现了一些可以探索的方向,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团队最好基于团队技术背景和基因去决策。如果急着去转型,可能还不如重新融资成立一个新的公司会更好。
刘国清:在智能驾驶里面,“跨界”可能是今年的一个关键词。我喜欢使用”根据地“这个思维去思考这个事情。先把根据地搞好,要不然新的地盘没抢完,老的根据地没了。打新的没关系,先把自己壁垒做好、护城河铸造起来,然后再去拓展新的业务。这也跟我们公司跟车厂打交道多了,偏谨慎有关系。
詹培勋:想象空间很大,但离落地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看似是跨界,但目前所做的落地的东西是一样的技术本质。一清希望技术真的用在产生生产力的地方。所以希望在攀登高峰的时候,也一路下蛋。
刘念邱:谈一下内卷。狭义的内卷是在牺牲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做恶性竞争。广义的内卷就是提升系统效率。也是坚持L4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适应的场景,看不同的场景下怎么去一步步打磨他。这不是常规意义的内卷。
邱纯潮:本身这种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有平台化的东西去走。我们拿出近千人的规模做激光雷达,还是要讲究社会价值的。还是要努力做好,也理解这也做那也做。
柯柱良:无论是降维还是升维。不光技术走通,帐还是可以算明白的。回到1%的安全性的问题,谁能解决谁就能走到最后。平台软件跟中间件本身就是系统的一部分。
可考虑加深正文字体颜色,增大和背景对比度,缓解眼部疲劳。
谢谢你的宝贵建议,我已经把正文颜色由灰色#666统一调整成了深灰色#333。其他诸如菜单、标题的颜色也相应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