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鄙视”链谈起
最近的“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一篇题为《鄙视链——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优越感之社会心理分析》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微博、论坛上引发热议。具体的文章参见cnBeta的《互联网鄙视食物链大全:玩豆瓣的鄙视玩天涯的》。
微博:Twitter>饭否>新浪>腾讯>其他微博
论坛:豆瓣>天涯>猫扑>贴吧
邮件:Gmail>163mail>QQmail
浏览器:Chrome/Firefox>Safari/Opera>遨游>IE系列>国产山寨货
搜索引擎:谷歌>百度> BING/搜搜/搜狗>人民
聊天工具:Gtalk>MSN>QQ>飞信
社交网站: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朋友网
游戏:主机单机>国外PC单机>国外网游>国内网游>网页游戏
足球联赛: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电影: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莱坞大片>内地片
电视剧: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电视台:BBC>凤凰卫视> CCTV>湖南卫视
音乐:英伦摇滚/国内地下厂牌>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港台流行音乐>内地网络歌曲
杂志:时代周刊/纽约客>万象/天南>新周刊/城市画报>读者>故事会/知音
学科:理科生>工科生>文科生(经济法律>外语>文史哲)>体育生艺术生
快速时尚:Topshop>Zara>H&M>For-ever21>Vera Moda>美特斯·邦威/以纯/堡狮龙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在微博上做了这个测试(我也要测试),发现自己在各个鄙视链中居然都处于鄙视链的上层(测试中打败了全国的81%用户),当然了完全不懂的“快速时尚”除外。当我把这个结果在微博上分享的时候,引来某个网友的指责。显然,她把我误会成一个所谓的“高帅富”了。
-
- 罂粟女巫_t99:无奈的世界 (4月8日 18:37)
- 刘大浩坏孩子:回复@罂粟女巫_t99:其实我觉得这更是作为普通平凡的民众对于中国目前宣扬的所谓的“主流文化”、“文化潮流”的哭诉。 (4月8日 23:50)
- 罂粟女巫_t99:回复@刘大浩坏孩子:为什么要哭泣,我觉得是一个机会。主流文化也是所谓的文人创造,庸人享受。大家团结一体,塑造全新文化模式。教育,娱乐。工作,生活。重新审视社会。 (4月10日 21:52)
- 刘大浩坏孩子:孩子,尊敬不尊敬,只能是微观角度上的。宏观上没有尊敬不尊敬这一说。社会分化是事实,而尊重与不尊重,那只能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只能倡导,而不能强制。强制的尊重,那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45分钟前)
- 其实我觉得,在鄙视链的哪一层,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观、崇尚的价值观以及对自己崇尚的东西的执行力而已。同时这些因素应该也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我这个“吊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个测试就一口咬定我是“高帅富”并且要求其他人的尊重,那本身就是一种仗着吊丝实力庞大而欺负比例相对较少的“高帅富”的仗势欺人的不尊重的行为。不过单单从讨论的过程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样的价值观碰撞的谈论的^_^
我一直就把我从高二上学期,大约2005年10月份,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作为我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是什么都不顾,喜欢叛逆,怎么非主流就怎么做;在这之后我养成了每天或者每个月思考并反省自己的好习惯,并且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并且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何一步步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鄙视观”。回想起来,我的鄙视观似乎每年都会有变化。
高中的时候,我鄙视的是那种需要别人的时候就乖乖的当哈巴狗、不需要别人的时候就把人家一脚踹开的人。
大学的时候,我鄙视的是那种特别片面的评价一个人,当别人做的某件事情,即便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也会在一些场合公开的把这个人批评的一文不值的那种人。
现在读研了,我发现我鄙视的是那种做事情的时候,连做这些事情的方法都没有考虑过,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不知道就开始做的人。
不容否定的是,我所鄙视的人里面,部分反映的是“我自己”。而且这些“被我鄙视的我自己”所包含的一些特性,其实就是恰恰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身上存在的最大的缺点。
看起来我的鄙视观是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细细看来,我的鄙视观似乎有一条主线,从来没有变化过:鄙视那些表里不一、违背自己内心的人。
前几天,在跟我的一些同学讨论人生谈论理想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有些同学已经读研了,读了快要20年的书了,学了快要20多年的习了,却没有拿出哪怕一天的时间来考虑过,什么是读书,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而与学习“对立”的“玩”的本质是什么。而且我发现,身边大部分的同学对“学习”的理解还仅仅局限在“坐在教室里看书或者听课”才叫做“学习”这样狭隘的层次上;大部分同学对“玩”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打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或“出门旅游吃饭等腐败活动”才叫做“玩”这样狭隘的层次上。这些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做的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方法是不是合理、整天忙忙碌碌却搞不清自己在忙什么的同学,似乎永远都把“学习”跟“玩”放在一个尖锐的对立的较量中。他们似乎永远觉得,“玩”虽然让自己高兴,但是却耽误了“学习”,他们似乎觉得,“学习”就应该是痛苦的,而快乐的学习,一定不会收获到什么东西,所以一定要做一个“苦行僧”,才能让自己有更快的进步。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从来没有分析过,自己学习的的东西跟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是一致,甚至连对自己的定位都没有,容易受到很多事情的鼓动与怂恿。当他们看到周围有同学获得了一个什么奖项或者拿到了什么offer或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自己过的再苦一点,就一定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却从来没有考虑客观的一些现实情况或者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应该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们把周围的所有人当作自己的假想敌,与周围所有人摆出一副竞争的架势,并且幻想着将来自己一定是现在周围这群人当中的最出人头地者。他们似乎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每天是不是过的很苦,也从来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当然了,他们本质上可能是“拒绝快乐”的,或者说,他们是“以苦为乐”的虚伪主义者。事实上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自己不同意而已。回到主题来,顺便说句实话:这样的人就是我所鄙视的那种“表里不一、违背自己内心”的人。补充一句,我不会与我鄙视的人为敌,而且,这可能也是之前的我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一定要倡导这样一种虚伪的“以苦为乐”的阿Q精神,而且似乎把这种精神当成了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可能国家宣扬的主旋律本意上是安抚那些生活的很苦的人,让他们懂得苦中寻乐,不要闲着没事就去造#反、闹革#命,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和谐大局。我一直以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我们国家所宣传的严重政治化的“和谐思想”、“主旋律”、“主体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可能有益,但是对于我们具有独立思考的人格的个体而言,却没有任何好处。从宏观上讲,国家希望所有的公民都是一台只会工作而不会抱怨、不会坏掉的“生产机器”。所以国家所弘扬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的主旋律也一定是有一定的愚民性质。这样的愚民性质的主旋律如果被我们机械性的采纳,那么我们一定会沦为国家的一台机器,而不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当然,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政治色彩的主旋律,只是觉得,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并且因此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人格,那么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是可怕的、毫无人性的。前段时间中国南极科考队残忍杀死科考站内的狗的事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轰动。为什么出现对动物“心狠手辣”的频频是中国?我想,大致上也是因为,国家宣扬的一些主旋律的目的就是把人当成“生产机器”,而由此烙下的烙印,就让中国人把动物们看成了“产肉机器”,心狠手辣的对待无辜的它们吧。
很高兴,我还能看清楚一些事情背后的东西,不管是对是错,至少说明我对一些大众所追随的东西没有趋之若鹜,至少我为此而思考了。抛开国家宣扬的这一堆东西不谈,至少上了接近20年的学,读了接近20年的书,也玩了接近20年,期间,我还不断的在思考,我学习的方法对不对,我读书是不是一直不得要领,玩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学习的本质就是见识以前没有见识的东西;玩,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读书,就是看自己没看过的东西(学习的子集)。我觉得,学习跟玩,从来都不会矛盾,如果学习的东西刚好是自己真正的感兴趣的东西,那么这个过程一定既是学习又是玩。 现在有很多书的名字起的很好,像《30天玩转×××》之流,这类书用“玩转”这个词,就会让读者感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一定是轻松而令人愉快的。
因此,文初的鄙视链,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反映的一个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我目前所鄙视的那种人不谋而合。而不是像一些媒体所分析的“鄙视链反映的是群众对欧美文化的趋之若鹜”的盲从心理。就以微博的使用为例,当一个人打算开通微博的时候,有的人会思考微博的定位是什么,微博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果在使用某个微博的时候觉得有一些不便之处自己会不会更换微博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而有的人看到腾讯弹出来一个弹窗“点此开通腾讯微博”然后就开通了并一直使用着。第一种人会在发微博的时候仔细的思考自己发微博的本质是什么,而第二个可能是那种趋之若鹜的盲从者,他们在遇到不便之处的时候也不会想办法去改变,或者为此而声张。
国家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鄙视,无关“尊重”。鄙视自己,才会让自己“脱胎换骨”;被别人鄙视,自己更容易“幡然醒悟”。从这个角度考虑,鄙视链的提出与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是不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呢?
ÿ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