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7日罗文彬“我和贝尔实验室的技术情缘”讲座感想
讲座主题与讲座内容概要:
“走近名企看科研”之“朗讯贝尔”篇 ——我和贝尔实验室的技术情缘
【主讲嘉宾】:罗文彬
【讲座主题】:“走近名企看科研”之“朗讯贝尔”篇 ——软件开发及应用
【讲座地点】:八号楼三楼学术报告厅
【讲座时间】:2012年4月27日(周五)19:00~21:00
【嘉宾介绍】: 罗文彬先生毕业于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之后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研究所。现任上 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全球资深技术管理顾问,曾任贝尔实验室资深工程师,朗讯贝尔实验 室智能网研究总工程师,研发总监等,还是成功人生俱乐部的创始人及首席培训师。他是中 国贝尔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他一手培养出早期一批中国本土的系统架构师。罗文 彬先生还非常热心于公益活动,在他的带动下,朗讯,以及后来的阿尔卡特朗讯和兄弟公司 瞬联为河北贫困地区捐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小学长达十年之久,资助了无数的贫困孩子。
图.罗文彬
讲座感想
三天前无意之中看到了今天晚上的这个消息,因为明天打算骑车去九宫山,所以本来不想去听这个讲座的。晚上吃饭的时候,越想越不对劲:
1.讲座的主题中提到了“技术”两个字,自己目前对技术相关的东西特别痴迷。
2.讲座与贝尔实验室有关,而贝尔实验室又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并算是一直比较关注的实验室之一。
3.主讲人是中国贝尔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说明主讲人并不是那种死搞技术的那种人。所以这个人肯定会有一些传奇经历。
想到这里,越来越觉得这个讲座应该去听听了。
动身出发,奔赴八号楼三楼。
最终听完这个讲座之后,就深刻的觉得,这个讲座的价值非常大。应该是研一期间影响我最深的三个讲座之一了。(另外两个是王志东的《王志东关于创业的报告会的笔记稿+感想》跟胡运旺的《胡运旺关于IC就业趋势的讲座》,俞敏洪的大型演讲暂时不列入“讲座”的范畴之内)现在将感想分享如下。感想!仅仅是感想!本文完全不能代表罗先生本人的观点。
Part One. 关于“独立”
我们不应该被社会上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思想所主导。这一点真的说出了我近期的感悟,真的把我想说的给说出来了。那么,什么才是“主流文化”呢?什么是“主流文化”的思想呢?怎么才叫做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呢?给出“主流文化”的定义貌似也很难,但是主流文化常常可以从当年的传播广泛的社会事件、影响力深远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出一瞥。我认为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应该分为两种:传统的主流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两种“主流文化”是可以在社会上共存的,而且常常具有阶级、年龄分布的集中性。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文化”是“牺牲自己,奉献自我”,也即“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进喜精神”等等一系列的精神。那是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鼓励人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宣扬的“牺牲自己,为了国家”/“牺牲小家,为了大家”的精神。人们往往乐于谈论哪个工厂的哪个员工连续在工地上工作多长时间,为保证工期的按时完成立了大的功劳而自己因此患上了什么什么疾病,然后谈论着开始对这个人赞扬一番。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接受的信息不再那么封闭,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时期,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迷茫的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了有钱有势人的“show off”而不再关注那些低调的埋头苦干燃烧自己奉献集体的人们,转而追求一种“金钱、权利、享受至上”的浮躁的“主流文化”。人们往往更乐于讨论哪个名人跟哪个名人结婚了,哪个名人的肚子大了是不是怀孕了,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挤入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圈子。而网络最近流行的“鄙视观”其实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人们的思想,其背后所反映的恰恰是目前市井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所谓的“主流文化”。(分析参见《从“鄙视”链谈起》)
随大流,追求大众所追求的东西,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寻求“最小风险”的行为。人们对“美”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寻求“最小风险”的行为。“美”的事物往往对自己而言具有最小的风险。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完完全全是由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见得是正确的。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封建文明中,人们认为女人的脚小就是美。但是现在看来,小脚却“很恶心”。现在大众普遍认为“瘦”即是美,但是说不准,五十年之后大众又开始认为“瘦”很恶心。如果自己一味的随着大众所追随的东西而丧失了自己长远的眼光的话,那么说明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的能力,恰恰是西方文明所自始至终所推崇的。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不同。东方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而稳定,人们朝朝暮暮面对的是一样的风景一样的年华,“年年岁岁花相似”,所以人们所追求的也是一种“和”、“平”、“顺”,追求“和谐、讲感情、讲义气”,注重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对上天是一种“敬畏”的精神;而西方文明起源于爱琴海地区,那边人们以海为家,面对大海,人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联想,诞生了很多神话,人们希望征服自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等的关系。东方的这种和平、随从文化,决定了东方人会拥有一段非凡的、鼎盛的封建文明,而西方文明所具有的探索、独立精神决定了西方人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开始崛起,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之旅。东方文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的关系,所以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也特别复杂,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团体”逐渐扩大导致了阶级的形成,而阶级的形成导致了法制制度的严重滞后。而西方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所以人与人之间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两个人坐在一起,即便是美国总统与一个平民在一起,平民也会直呼美国总统的名字,因为在西方文明中,人与人天生就是平等的,不会因为职业的不同而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平等的关系、独立的本性,决定了西方会拥有比较完美的法制。东方与西方发展到今天的区别,根源就在于:东方“依赖”他人,西方思想“独立”。
东西方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并不能说,西方的比东方的高级,也不能说,东方的比西方的高级。东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东方人在生产生活中,要拿出很大部分的时间来融洽各种社会关系。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集体”意识,可能一个公司都要面临倒闭了,还是会发动罢工。有研究机构发现,环太平洋的一圈,包括韩国、日本、台湾、美国的加州,社会生产力特别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东方人比较多,但是采取了西方的管理制度。对于我们这群“东方人”而言,如果吸取传统的东方人的宝贵的东西,而又具有西方所推崇的“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所成就。
Part Two. 关于“才能”
之所以在前面大谈特谈“独立”,就是因为罗先生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发现自己的才能。“中国8亿农民里面,一定会有一位超越贝多芬的顶级的钢琴家,也一定会有一位超越达芬奇的顶级的画家”。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去思考自己,永远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中国的农民当中的“贝多芬”、“达芬奇”为什么没能出现,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才能。很多人,从出生下来就注定是“农民”的命,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劳碌中路过自己的一生,身上的才能却被埋没了一生。指挥家“舟舟”很幸运,随便智商存在问题,但是他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并且能够因此而成就一番事业。
罗先生认为,成功的人生必备的三个要素是:志向、才能、毅力。志向、毅力都可以人为的去感受到、建立成,最重要的就是“才能”,因此决定因素就是“才能”。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能够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能够通过周围人的引导,树立这种志向,并且通过成长的过程中磨练出一种非凡的毅力,那么这个人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级的大师。
什么是世界级的大师呢?二○○六全球最佳主厨之一、二○○六亚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厨、二十岁就是间五星级法国餐厅的主厨、曾经两次被《时代》杂志报导为「印度洋最伟大的料理」、Discovery频道「二○○六亚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厨」、顶级餐厅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二○○六全球最佳一五○位主厨之一」的江振诚是在台北士林长大的台湾人。一天工作将近20小时,但他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却说:“并没有sacrifice(牺牲)。”“当你认为自己在吃苦,就代表你已经没有passion(热情)。”在法国学习法式西餐的做法时,江振诚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只睡3到4小时。第一年一毛钱都没有,只有个睡觉的地方,没有冷气,没有暖气。江振诚一年365天都上班,因为一休假吃东西就要靠自己。工作上辛苦之外,压力最大的是在Jacques & Laurent Pourcel旁边,有太多的精英。能进到这间米其林三颗星餐厅工作的人,都是千挑万选精英中的精英,「我根本连洗菜都洗不过人家,」江振诚说。 江振诚,是唯一的亚洲人,其它全部是法国人。所有的人都在看,为什么这个黄皮肤的人,可以在这里工作?他有什么能力在法国工作? 上班的时候,主厨已经骂到脸红脖子粗,但是江振诚一句话也听不懂,主厨已经捶桌子了,但他还是听不懂。「你很急,你就快崩溃了,但是你还是听不懂,他要什么你不知道,我觉得那是最可怕的,」江振诚说。那一年,江振诚瘦16公斤 ,他吃得很多,但是精神的压力,让人瘦得很快。他的座右铭就是:“没有挫折的热情没有价值”。
台湾著名厨师.江振诚
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拿出16个小时时间在一件事情上,而且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16个小时像是“一瞬间”。五年之后,这个人一定可以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世界级的大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拿出12个小时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在做事情能够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那么五年后,这个人将是全国级的大师。如果一天可以拿出10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五年后,这个领域内的高手。如果一天只能保证8小时的有效的工作时间,那么只能说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一件自己还感觉“尚可”的事情,而如果一天连8个小时都不能保证,甚至在这几个小时之内看着自己做的事情就头痛,那么只能说明自己“没有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才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就是说,人在50岁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与自己的对抗。其实从更高的角度看,人在年轻的时候的“折腾”,不正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抗么?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所以才会“奋斗”,不管自己是不是已经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才能”,都会折腾一番。到了50岁的时候,自然而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也就真的有了结论了。五十而知天命,在这个地方,“天命”是不是就是指的上天所赐予自己的“才能”呢?
Part Three. 关于人生
人生是什么?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最幸福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罗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性格+才能+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获得了自我认同并且这三个方面互相“兼容”,那么这样的人活得才是最幸福的。怎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生活呢?
从“性格+才能+价值观”这方面看,虽然这三方面都不容易改变,但是:性格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价值观也是可以随着人生活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一个人的性格、才能、价值观相互符合,那么人固然可以活得很幸福,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这三个方面的特性不相符合,甚至令人不可思议怎么办?这样的人注定生活的不幸福吗?
那也未必。因为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只有一个,性格、价值观也存在着多彩的一面。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不是互相符合,也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人的一生,就应该顺应“天命”。所谓幸福,不过是在年轻的时候,少一些自己跟自己的“对抗”罢了。如果人有幸能像江振诚一样,年纪轻轻就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顺从自己的“天命”,不跟自己的“天命”对抗,那么一定生活的很幸福。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就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达到别人曾经取得过的成就,之前提到的成功的人生必备的三个要素“志向、才能、毅力”具备“志向”、“毅力”但是唯独缺少了“才能”,那么一味的对抗,久而久之却没有能够达到别人曾经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就是空前的迷茫。时间久了,连自己认为最不会有问题的“毅力”成了问题,甚至对当初的“志向”都产生了怀疑,到最后,失去的是自己宝贵的时间。现在有的同学的家长,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发现自己的“才能”,到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时候为时已晚,只能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一定也具有跟自己一样的才能,孩子度过的是极其扭曲的童年,到最后,即便孩子将来能够赚再多的钱,那能够买回自己的童年吗?
“志向、才能、价值观”我们已经谈过了“才能”,而“志向”应该在孩提时代就已经确立了,现在再去谈论已经价值不大。下面我们谈一下“价值观”。所谓“价值观”,个人认为就是“什么比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或者说“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随风飘摇”,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在诱惑中失去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追求的东西,丧失了自我,成为了“走狗”、“傀儡”、“马屁虫”。不跟随他人,独立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需要自己认认真真思考的。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方法包括:读书、观察、交流、反省。
读书。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财富。牛顿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前提就是,你要能够爬到巨人的肩膀上。而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的捷径便是读书。有人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书中的东西都是过时了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我都没有心情去反驳,纯碎扯淡。
观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客观的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充分的从各个的角度去分析。很多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自己将来可能也会遇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别人一般情况下也遇到过。多多观察,可以洞穿望见自己的“未来”。
交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问题自己苦思冥想半天就容易陷入死循环。而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有新的想法新的思想注入自己的思想中,思想的融合、碰撞会诞生出最美丽的智慧的火花。
反省。跟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每日三省体”不一样。^_^ 只做事不反省,不如不做事。只有反省,自己才会有提高。反省的最高境界是,“客观的反省”。罗先生的一个优秀的习惯是,每天都会给自己留出15到20分钟的时间,反省。在这15到20分钟的时间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如果自己静不下心来,反省就很难做到客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反省的内容有:做的事情有没有不尽心尽责的、自己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有不真诚的对待自己的朋友、当天的思想是不是保持足够的“独立”、“未受干扰”。
感想到此结束。奉上讲座现场的照片一张,手机拍摄效果有限,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