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另一面
前些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对基地的一些东西思考了很多。基地到底是不是适合我们呢?
之前的一些思考在现在看来好像都是很肤浅。
首先,经常呆在基地的一定是好孩子么?我看来,未必是。因为基地已经成了寝室的延伸,在基地我们拥有激情,拥有各种各样优越的条件,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是的,自制力。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我发现在基地的很多同学平时的课程成绩并不好。是的,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是成绩不好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成绩不好,是一种“光荣”的事情么?从当前中国整个形势看来,如果从全局看来,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更应该读一些偏向于理论的书籍,博学才能广用。如果过早的就接触到了太多的实践,乃至于在基地经常出现的只顾实践而不管理论的情况。我想,这应该算是畸形的教育。然而,在基地,我们在无形之中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我们只顾着实践而没有去真正的去考虑一个东西的原理。我们经常会很熟练的用一个东西却不知道他的原理,如果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去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而不可能去从原理的角度去考虑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如果实践的太多,不知道原理的一味前行,我想我们最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而经常在基地带着的小朋友,我想,应该就是被基地思想“毒害”的典型。经常呆在基地的孩子,极有可能不是“好孩子”。
然后就是工作的效率问题。在软件工程中有个叫做“顺流”的概念,或者是一个叫做“环境因子(E)”的概念。顺流表示的是当一个人处于往我的工作而忘记时间的状态。环境因子(E)表示注意力真正集中的时间/总时间。我想虽然有些人真的在基地窝了很久,但是环境因子却可能很小。当环境因此小于一定的值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有一种感觉,感觉这一天什么都没有做。而在基地的时候就经常处于一种极低的环境因子的状态下。虽然环境因子低可能是因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造成的,反而对自己利大于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每天都处于这样的一种低环境因子的状态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在基地的时候,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打扰。一会儿有同学来借东西,一会儿有同学来找我们吃饭,一会儿有人来问自己一些问题,一会儿又有人打电话,一会儿又有人找我们干活,一会儿又有人在要我们开会、座谈,等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因子甚至比在宿舍还低。我想,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吧?
基地虽然对一些同学来讲,是天,是地,是自己大学生活的几乎一切,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基地并不是这样的。基地只是自己学习的一种“工具”。基地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基地自由的风气。因为基地的学习不会影响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但是基地现在有个趋势,就是想什么都做,而且对有些人来讲,反而做了很多的无用功。基地培养同学们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电子电路设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就行了,如果基地又想教这又想教那,到最后有一些无用功,增加了同学们的负担不说,还让同学们产生反感。因为如果一个同学对基地的定位就是参加比赛的一个地方,那么,如果基地培训内容还有什么创业概论之类的,那就是越权。想想一下,如果Office为了更加“全面”,增加了一个即使扫描磁盘碎片的功能,而且说,如果你不去扫描磁盘碎片,你就不能安装Office,那么,绝大部分人肯定会放弃Office而改用其他的软件。基地也是一样,如果去“越权”培养,反而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基地这几年一直都在谈论为国家怎么着、为民族怎么着、为人类怎么着。我想这都是在中国的现在的大环境下,一种浪漫主义的YY而已。依我拙见,先有了“人权”,才有“主权”;先保证自己生活好了,才可能去考虑为国家做多大贡献。如果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还去担忧国家怎么着,那虽然情节高尚,但对社会真的有一点利处么?我看好像没有。傻子有傻子的活法,农民有农民的活法,白领有白领的活法,老板有老板的活法。人生无贵贱之分,因为不管自己是什么,将来做什么,不管自己是老板还是农民,对每个人来讲,是否活得开心是与这些无关的。农民充分的做好了本职的工作,为国家提供了粮食,那就是爱国,那就是为国家做了贡献。老板用自己的智慧与战略赢得了市场,提供了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那也是爱国,那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放眼望去,从02年以来,基地毕业的同学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在自己的职位上为国家做着小小的贡献,有的人有钱,有的人开始有权,有的人还在挣扎,但是真正活得舒服自在的人,却很少很少。相反,一些小学、初中同学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仍然可以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真正得到了改善。基地一直在为国家培养着大批大批的人才,但是从另一个人性化的角度来考虑,基地是否在培养的时候,考虑了基地同学将来的生活的质量呢?
基地阵容庞大,每年都会有数不尽的奖项/奖金/荣誉。但是基地的大同时带来另外的一些问题,那就是基地跟其他团队相比,更缺少活力,而且更倾向于传统化,更像是一个组织上、管理上“一点创新都没有”的“创新团队”。虽然说是“创新团队”,但是不像是一个团队,更像是一个社团。基地内部成员之间松散的耦合关系,使得基地有一种散漫、传统、排外的不好的印象在外面。管理是一门艺术,而如果管理一群富具创新力的学生,也必须要用富有创新力的方法去管理。
基地一直采用“规范化”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弊端。基地在招新的时候想的是很好:“招那些比较奇怪的怪才”也被列为招新的指标之一。但是我们把这样的人才拿过来之后却采用的是“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就相当于把一个怪才给整成了按照固定的套路去“创新”的机器人。基地似乎一直在考虑如何培养人,如何规范化,却没有去考虑如何去留住人。孰知,“规划化教学”刚好与“创新教育”南辕北辙。从这个角度讲,基地更像是一个没有创新的“创新基地”。
我在无意中思考了很多关于基地的一些问题,比较尖锐。也可能带有一些偏见。而我也难以拿得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这篇文章可能价值不大,茶余饭后娱乐一下而已。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留给大家一同思考。相信真正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多了,基地自然会变得更加美好。